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资本主义世界下,动画作品要两大方向,一个是反应无产阶级的苦难,但只反应不解决问题;另一种就是构造乌托邦的故事,无产阶级的苦难在这里被极大的隐藏和变为背景版,这是小资产阶级最吹捧的一类题材。实际上,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下的精神鸦片,认为通过某种唯心寄托就可以得到“幸福生活”。也许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物质基础可以得到这些“幸福生活”,但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下没有物质基础的无产阶级呢?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世界观是对于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妥协、视而不见或者说“消极地接受”,认为人只能在个人层面上创造意义,有所谓的不受制于历史条件的自由选择,其将个体剥离出社会、否认阶级斗争,拒绝阶级分析,进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做小小的改良,如经济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种种,而非革命,这就是其流毒之处。
麻枝准是一名作词家,作曲家,同时也是日本galgame游戏创作公司旗下key社的一名剧本作家。其创作出来一系列在当前资本主义下很经典,饱受赞誉的作品,诸如《Air》、《CLANNAD》、《Little Busters!》等等。这些作品以“感人”、“真实”著称,讲述了诸如爱情、亲情、友情、生死抉择之类的话题。这些作品生动的反映出了小资产阶级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的情况下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也让很多带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们深有共鸣(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下社会,带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不单单是小资产阶级,事实上,由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当前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意识形态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这些小资产阶级思想终究是矫揉造作的,里面充斥着各种虚无主义、悲观的、消极的又或是自欺欺人的、消磨人的意志,阻碍革命的毒草。笔者最近看到了b站的一个视频讲述麻枝准的“生命哲学”,于是正好借这个视频,用马列毛主义来炮打这些反动毒草,刺破小资产阶级们的虚无缥缈的幻想。
一、引言:苦难的根源来源于资本主义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经济危机。据视频所说,在经济危机下,人们变得迷茫与绝望,因此人们的情感联系变得十分脆弱,许多作品都在描述这段时间带来的创伤,而麻枝准就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创作者……我们就此先打住,这个视频一开始就从时代背景入手,来衬托出麻枝准是一个“见过苦难”的悲情文艺家。无独有偶,在二战之后,也涌现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这些哲学家们大喊着命运的不公,大喊着生活中全是苦难,他们自诩为“孤高自傲”的高知,宣扬着“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种文艺家也好,哲学家也好,看似是对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看似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去创作,然而实际上其不过是以人民的苦难为底本,或同情也好,或者流泪也罢,不过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衬托出自己的孤高,衬托出自己的深刻。在无产阶级生活中时时刻刻出现的因为无权而出现的苦难,小资产阶级或者哲学家们加以美化,并创造出一系列烦琐哲学来炫耀自己探寻的“人生真谛”,然而无产阶级们不但看不懂,并且看懂了也毫无用处,无非就是那些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的油腻话语,有鼓吹人自杀的,有给人灌鸡汤的,对于无产阶级们悲惨的生活毫无帮助!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无产阶级过的尤为艰难,但是,难道经济危机不到来,在资本扩张时期无产阶级就会过得好吗?大错特错!不论在哪一个时期 无产阶级都是被剥削,被压迫,都是无权。无产阶级们的收入仅仅能够满足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其余的全被资产阶级们掠夺了去。所谓的失业也根本不是什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是资产阶级们为了尽可能地削减可变资本,通过大量裁员、合并工种,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等种种方式来疯狂压榨剥削无产阶级。正象马克思指出的: “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基本内容就在于:用延长劳动日的办法,或者用提高生产率、从而使劳动力更加紧张的办法等等,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当前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家们掌握着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们没有,所以无产阶级只能受资产阶级们统治,不是因为人口多、生产力“发展”导致失业,而是因为资产阶级专政而导致的无产阶级失业!而在社会主义下,无产阶级们掌握生产资料是“人多力量大”,是“众人齐心”。
失业是资本主义的痼疾。苏修叛徒集团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以后,“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失业”的现象又 重新出现了。已经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联工人阶级,又被迫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多余的人”,这是苏修复辟资本主义罪恶的大暴露,也是推行“谢基诺试验”造成的严重恶果。苏联工人愤慨地说:“我成了试验品”,“仿佛陷在汽车底下一样”。尽管苏修叛徒集团象害怕瘟疫那样,禁止人们议论失业问题,甚至连“解雇”这个字眼也不敢使用,但是一批批工人被赶出厂门,失业工人的队伍在不断扩大,这是掩盖不了的事实。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生产之经常的目的,是用最小量的垫支资本,生产最大量的剩佘价值”。“谢基诺试验”所鼓吹的“人要少,产品要多”,也就是雇佣的劳动力要少,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多。所不同的,只是苏修新型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用“人”代替了“垫支资本”,用“产品”掩盖了“剩余价值”,使得他们的剥削行为更带欺骗性。借“发挥潜力”之名,行复活资本主义血汗制度之实,这就是“谢基诺试验”的实质
而所谓的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变弱了,也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个人主义导致的。正是因为私有制才有那些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们提出的“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的”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自私、冷漠、隔阂这些也都是因为私有制而产生的。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个人的利益和整个阶级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密切相关的。仅仅通过视频开头的内容便可以看到麻枝准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作家在面对这些由资本主义产生的苦难的时候无法真正的看到真正的矛盾,其作品注定就充满了浓浓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注定是仅仅描述苦难而给出庸俗的毫无意义的矫揉造作般的呻吟声。
就拿其经典作品clannad来说,抛开麻枝准想要表达的主旨本身(这一点在后文中再详细讲述),单单只看整个故事:女主古河渚从小体弱多病,其有两个给予她关爱,支持她的父母,其父母为了子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家面包店。男主冈崎朋也作为体育生升入高中,然而其和父亲关系不和(朋也幼年丧母)在争吵中受伤被迫退出篮球社团,结识了自己的好友春园,两个人作为学校的不良少年整日在学校混日子,逃课。朋也在结识渚之后便慢慢的成长改变,懂得了责任、爱等人生课题。朋也毕业之后没有上大学,在小镇中做了一名电工,租了一个房子与渚结婚生子。然而渚难产死亡,朋也备受打击一蹶不振,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女主的父母,就这样过了五年,朋也在女主的母亲的帮助下终于和女儿关系破冰,然而好景不长,在一个冬天,女儿也因为疾病死去。在这其中还有其他的种种角色,种种剧情,然而宣扬的都是爱情、亲情、友情之类的情感。
这一整个故事讲述了男主从学生时代到青年时期不断成长,不断失去,到最后失去了所有重要的人,期间作为支撑他一路走过来的依旧是“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情感。然而,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去想,如果女主没有一个好父母会怎么样?如果男主没有遇上女主又会怎么样?如果身边没有“朋友”又会怎么样?在小资产阶级文艺作者笔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都是那么的美好,然而事实上是什么样子呢?
女主的父母可谓是无数人心目中认为的好父母,为了子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来诉说着对于子女的无私的爱。然而这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田园牧歌式的幻想,是其幻想出来的美好场景。拿我们身边的生活来举例子,中国的留守儿童不可不谓是不多,原因就是在于自从中国资本主义复辟以来,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严重的破坏了生产力。同时资本家们大量的从中攫取利益,越来越多的农民们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子女到城市中去谋生,去换取一些微薄的薪水。而个体户似乎是很多人的向往,自己干一个小买卖,自己当个小老板,有着足够“自由的”时间,然而这种个体户自然是不能代表广大的无产阶级的,资本家们需要广大的劳动力供他们剥削压迫,又怎么会允许这种个体户大量存在?并且这类个体户在竞争中随时候会跌落到无产阶级中。而这种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的”爱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其必然带有其阶级性,譬如很常见的受上层建筑的影响,父母向子女宣扬的也是资本主义世界观而不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子女在私有制下不可避免地会被父母当成其“私有物”来看待,同时这种亲情的联系也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依然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因此在无产阶级家庭中必然会出现种种矛盾,诸如父母喊着“为了你好”但是灌输的确实非常之反动的资本主义毒草,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说是必然出现的,因为无产阶级们没法通过身边的种种现象去总结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旧停留在自发性上,没法自觉地同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因此必然受到资本主义下种种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罢了。而clannad中那种“完美家庭”则是小资产阶级们梦寐以求的,其把小资幻想推到极致构造出来,然而终归是资本主义下的,家庭之间不可能不出现矛盾,而家庭矛盾背后就是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这种小资幻想的家庭很好的将矛盾全部转移到家庭之中了,从而掩盖了背后的真正矛盾——这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小资幻想的迷惑性与危害性。诸如父母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培育子女,作者歌颂这种“无私的爱”,朋也幼年丧母,父亲将其养大,作者歌颂这种“伟大的爱”然而在社会主义下,子女应该由社会抚养,孩子不允许被视作父母的“私有物”,而父母也不会因为子女被困在家庭中——即所谓的家庭主妇这种将妇女捆绑在家庭里的关系也将被打碎,妇女也会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下的感情是阶级感情而不是抽象的爱情亲情友情,这都是在资本主义下不可能实现的,资本主义下的这些脆弱的情感联系被这些小资作家们当作人生的真谛,足以看出其局限性与迷惑性。
我们说的要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背产阶级所鼓吹的“母爱教育”、“人性感化”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在阶级社会中,感情从未都是有阶级性的。所谓“母爱”、“感化教育”都是抽掉了感情的阶级性,强调用廉价的眼泪和个人主义的温情去进行教育和感动。这种方式即使获得一时的成功,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背产阶级的接班人,而不能是无产阶级的接班人。
再来说说男主朋也,其作为世俗意义上的“不良少年”,最终通过爱情、友情得到救赎。家人、朋友,是支撑其活下去的动力,朋也每天拼命干活,就是为了让女主能过上好日子,而朋也每天回到家里看到自己最重要的人之后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了……看看看看,多么美好的画卷啊!这就是小资产阶级们追求的“简单的幸福、小小的幸福”,一些鸡汤总是让无产阶级们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并将此作为人生的动力。这样一种“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愿望就是他们的追求。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在资本主义下,一切行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无产阶级们微薄的薪水让这种幻想顷刻破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无产阶级们忙的焦头烂额,又有什么其他的心思去干别的呢?一边自责一边为生活奔波又或者是将家庭作为发泄不满的场所,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吃人的铁证。而通过这些“小确幸”来支撑生活就是来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就是让人不要反抗苟且的活着就好了,就是让人接受资本主义的种种剥削、压迫,毕竟“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一面”,这是纯粹的胡言乱语!要想真正的迎来解放,那么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没有其他的任何一条道路,至于“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更是不分主要矛盾的折衷调和,十分反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压迫和剥削导致了生活中的种种悲惨的苦难,小资产阶级们不去想怎么去解决苦难,反而诉说“超阶级的情感”,声称苦难是宝贵的礼物,培养了人们的“友情”,这不是很荒谬的吗?在压迫面前团结起来是无产阶级们的伟大而绝不是剥削压迫者们的伟大!反动阶级的政策就是反动的,只有与此进行斗争坏事才会变成好事!而无产阶级们自发形成的“团结”局限性也十分明显,看似聚集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一盘散沙,必须要有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够将无产阶级们组织起来。
“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这里包含着许多糊涂观念。文艺作品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光明,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相反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就是以写光明为主。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反动时期的资产阶级文艺家把革命群众写成暴徒,把他们自己写成神圣,所谓光明和黑暗是颠倒的。只有真正革命的文艺家才能正确地解决歌颂和暴露的问题。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通过对这种剧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小资产阶级们没法认清苦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因此只能用一些廉价的眼泪来表达其作品的深度。而在社会主义下人与人之间也有情感,不过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情感而不是资本主义下的情感。
我们强调用无产阶级感情去教育学生,是要让学生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提高阶级觉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在做那个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我们首先针对他不懂得新旧社会的不同的弱点,同他一起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我自己谈了在旧社会由于生活所逗,六岁给人家做养女的悲惨遭遇。学工劳动中,又请工人师傅讲他们做童工时的苦难生活,使他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未之不易。在这个基础上,我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帮助他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与同学一起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让他在现实斗争中接受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广大同学也主动从政治思忽和文化课学习上,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使他处处感到革命集体的温暖。就这样,逐步使他分清了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什么是革命的英雄主义,什么走资产阶级的“台型’,什么是革命同志问的关心、帮助,什么是剥削阶级的江湖义气,思想觉悟有了一定提高
第一部分相当于一个引言,点明这些小资产阶级们苦苦寻找的、用抽象概念来掩盖的痛苦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就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作品中的友情、穿越、轮回这种表现手法以及小资产阶级们那种人生观、生死观进行一一揭露,同时也会对这种美少女游戏进行一个简短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