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来亚革命纲领的一些意见(供参考)

编写《马来亚革命纲领》的马来亚同志对本文的反馈:

最后一个部分说是“世界体系论”,不是从地区内部生产关系出发去分析。但“纲领”恰恰多次提到内部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没有很仔细的调研,不过可以得知的是农业生产已经庄园化,比如适耕庄的稻米生产、霹雳州的棕榈园、橡胶园、养蜂、水产都不是个体户农民的资产而是大资产者的资产(当然这些里面还没有提到)。 时评作者同志说这个纲领搞世界体系论,存在误读。

然后农村之所以叫农村,是因为其相对散落和拥有一定的生产方式上的独立性和自给性,但在马来亚西南部(北部还没仔细调研)农村实际上已经被“包进”城市了,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规模已经大到把这些农村给概括进去了,这些农村早就已经失去了生产的自给性和散落状态,反而像是有进行小生产(小规模养鸡,种水果之类的),但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

至于共运最低潮期这个描述,是通过观察在苏东剧变中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变化而定的,中国1976年变天后,主要受影响的还是东南亚的共产党,但是也不至于到崩溃,却是倒在苏东剧变(比如暹罗共产党、马共、印尼共解散、缅共解体),其他地区比如南美洲和非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组织也纷纷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如果单论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那其实这些组织根本不能称得上是走“正确革命路线”的,但是1976年后,组织还在,还是有改正方向,重走革命路线的机会(成功的比如菲共),还不至于是最低潮期,苏东剧变事件中大量的共产主义组织解散和抛弃意识形态彻底的将矛盾激化和爆发出来,使事态无法挽回(而且又正值全球资本主义的一次发展期),所以才会认为苏东剧变是一个标志性的共产主义低潮期事件。

至于半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是内部根据现状讨论出来的结果,算是第一次对外发表,是一个新的观点,所以受到质疑是情理之中。会有这种特殊性矛盾也是有诸多的原因(迟些日子再细化相关内容),其中一个点是马来来的地理位置是国际资本主义的“咽喉”,可以说是全球贸易的一个必经之路,招商条件更好。而英殖民时期,马来亚也是英国帝国主义比较重点建设的一个殖民地,起点较高。华商和华裔、印裔工人大量进入马来亚也直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种种因素构成马来亚是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生产关系的地区,但同时因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执政、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外资占比大、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不平等协议等等因素,马来亚地区又是半殖民地性质。